江西明确,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到2018年提高到30%左右等等。
其中,际华系一个大幅走强,一个长期停牌(新兴铸管),该集团在较少资本整合平台的背景下,未来改革应已是箭在弦上。预计中航系军工资产改制整合或面临加速。

目前来看,在央企发布试点的第一批名单中,已有改革方案且前期有密集停牌的企业,股价已有大幅表现。此前,工信部已就去产能领域的整合发声不断,武钢更已明确表态在等待钢铁并购政策。央企改革列队候风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是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的领先指标之一,目前该指数趋势性向上,油价的持续走低给进入密集停牌期的航运系个股带来了改革春天般的亢奋。本周四,上海国企外高桥的公告即与此类国改方向有关。根据外高桥发布的公告,公司将更名并收购控股股东上海外高桥(集团)有限公司部分资产,以及受集团委托管理多项非上市公司资产等。
先是高铁南北车合并的成功,而后转至核电,现在,中海、中远系多家个股又集体性停牌,这令市场对航运板块大力度整合的预期空前强化。在此消息刺激下,本周二国企改革概念又起波澜,相关个股大涨并牵引上证综指上涨4.92%。涉及的行业多属于电力、通讯、石油化工等优势领域。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国家业已推出制造业发展战略并已颇见成效。制造业事关国民经济命脉,制造业的发展不仅能够提升国家竞争力和硬实力,同时也将为提振本国经济做出巨大贡献。在中央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快速推进的助力下,中国制造也加快了跨国化发展的脚步,制造业对外投资呈快速增长态势。在信息技术革命浪潮的推动下,中国制造和一带一路互动互利,将促使我国向制造强国迈进。
8月25日召开的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成立大会提出,咨询委员会要积极参与《中国制造2025》配套文件的研究编制,抓紧启动一批可形成有效投资的重大项目论证工作。美国的先进制造伙伴计划、德国的工业4.0计划、日本发布的《2015年版制造白皮书》,均旨在通过科技创新布局下一代的先进制造技术。

7月24日,国务院发布外贸国七条,支持企业开拓国际产能合作,推动装备企业走出去。美、德、日等老牌制造业强国正在从去工业化走向再工业化之路,图谋重新抢占21世纪先进制造业的高点。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制造业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打铁还需自身硬,企业自身产品的创新升级也是应有之意。
要让企业努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做到大而优、大而强,采取市场化方式主动抱团出海,避免单打独斗,降低风险。5月1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提出钢铁、有色等12个重点推进行业。三是创新能力不足,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待提高。成套设备出口达600亿美元,同比增长10%。
完成营业额297亿美元,同比增长5.4%。其次要推动完善金融领域的政策措施,拓展融资渠道,加大制造业企业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建设金融服务的支持力度。

此外,商务部、工信部等部门也正同步推进相关政策的实施,从多个方面给予支持。自5月8日《中国制造2025》发布以来,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正在加速落地。
而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要让中国制造走出去,还需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根据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制造业对外投资达50.9亿美元,同比增长63.1%。首先要加强对外投资立法,构建制造业企业走出去的法律安全体系,在规范企业境外经营的同时,维护企业走出去的正当权益。政府层面,需要一系列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的支持。一是政治风险、歧视性贸易壁垒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我国制造业走出去。四是走出去的国际化服务机制还有待改进。
上半年,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的60个国家承揽对外承包工程项目1401个,新签合同额375.5亿美元,同比增长16.7%。我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可谓大势所趋、恰逢其时,在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中国制造可以说遇到了难得的发展空间和契机。
我国三代核电技术也正在向非洲、欧洲、南美市场进军。目前,高铁、核电、工程机械等高端优势产能正加速出海,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布局实施打下了坚实有力的发展基础
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28386.9亿元,增长5.7%。主要行业利润增长情况:农副食品加工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0.9%,纺织业增长7%,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增长81.5%,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3.5%,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1.3%,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2%,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8.9%,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7.5%,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5.4%,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下降66%,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下降66.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7.7%,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37.9%,专用设备制造业下降2.6%,汽车制造业下降2.4%。
1-7月份,采矿业实现利润总额1674.5亿元,同比下降57.4%。发生主营业务成本523689.4亿元,增长1.4%。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715.6亿元,同比下降2.9%,降幅比6月份扩大2.6个百分点。1-7月份,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882.1亿元,同比下降22.1%。
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2158.2亿元,下降1.4%。7月末,资产负债率为57%。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利润总额3111.7亿元,增长15.2%。1-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08354亿元,同比增长1.3%。
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1532.1亿元,增长6.5%。1-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45%,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6.08元,每百元资产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为112.5元,人均主营业务收入为112.9万元,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为14.9天,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为35.9天。
负债合计542169.8亿元,增长5.7%。产成品存货38892.9亿元,增长6.8%。集体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63.2亿元,下降0.1%。7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计950391.3亿元,同比增长7.6%。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8315.3亿元,增长3.5%。1-7月份,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1个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0个行业下降。
1-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3173.1亿元,同比下降1%,降幅比1-6月份扩大0.3个百分点。7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108136.1亿元,同比增长7.6%。
所有者权益合计408221.5亿元,增长10.1%所有对业务系统的监控、对业务的监控由集团统一承载,统一呈现。 |